admin

南宫娱乐-桑德埃特队逐渐崭露头角,法国足坛激烈角逐

admin 欧冠 2025-01-12 2浏览 0

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BOE(京东方)合肥第10.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

2016年7月8日,繁忙运转桑德埃特队逐渐崭露头角,法国足坛激烈角逐的江淮汽车机器人生产线 吴小黎 摄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合肥创新成果展览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桑德埃特队逐渐崭露头角,法国足坛激烈角逐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一片创新的天地。”并且对合肥新兴产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新兴产业发展令人瞩目,希望你们的事业蒸蒸日上。”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让桑德埃特队逐渐崭露头角,法国足坛激烈角逐我们不禁回首合肥走过的工业历程。一个甲子的岁月是历史长河里的沧海一粟,却是合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距离,从工业制造、工业立市到中国制造的距离。合肥工业经过60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强大引擎,成为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合肥申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引领合肥变大、变美、变富、变强。

  数据是工业发展最好的晴雨表。刚解放时,合肥工业几乎为零,只有20多家小加工厂和手工作坊,机械设备仅有一台四尺车床,年工业产值才80多万元。直到1952年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时,全市工业企业也仅有36户。而今天合肥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也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型显示、机器人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拥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

  纵观合肥工业发展历程,从中可看出她经历了四个惊奇的“转变”:上海56家企业的内迁,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桑德埃特队逐渐崭露头角,法国足坛激烈角逐;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实现了从农到工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实现了从内到外的转变;当前正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实现了从大到强的转变。

  从一穷二白到踏入10亿元门槛

  合肥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但在岁月的长河里,长期是县城建制,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十分薄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合肥刚解放时还是一个仅有5平方公里、5万人的小县城,全市的小加工厂和手工作坊也就只有20多家,全市仅有的机械设备是一台四尺车床。文学作品中曾描述,“入夜时分,依稀听见南淝河边铁匠铺里锤子的叮当声。”有人形象地说,当时的合肥,就是“5平方公里、5条马路、5盏路灯和3个铁匠铺”。可以说,合肥的工业,是从南淝河畔的铁匠铺中起步的。

  1952年合肥被确定为安徽省会。1953年2月,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变合肥市由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的总体战略构想,开启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投资兴建、扩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企业,如矿山机器厂、安徽第一家电子企业——合肥无线电厂、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等。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先后迁入56家私营和公私合营企业。这对于当时合肥工业的发展,无疑是一次“雨后播种”。上海企业的内迁,改变了合肥工业技术人员缺乏、资金匮乏、管理经验不足、供销渠道较少等状况,合肥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展模式等也有了很大改变。

  1957年,合肥工业终于迎来了年产值“亿元时代”,年底,合肥工业企业发展到378家,工业总产值达16685万元,比1949年增长16.92倍。初步形成合肥机械工业、轻纺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的雏形,并使合肥开始由消费城市转变为具备生产能力的城市。1958年至1965年,合肥工业在起伏中前进,被确定为建成以机械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城市,1958年重工业投资比1957年增加21倍,重工业企业数比1957年增加129%。1961年合肥对工业经济及时进行了调整,关停了一些重工业企业,使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文革”期间,合肥工业遭到破坏,但仍兴建扩建了安徽东风塑料厂、江淮汽车制造厂、合肥无线电厂等一批工厂。1968年4月,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组装成功了HE130型2.5吨江淮牌载重汽车,并投入批量生产,填补了安徽不能制造载重汽车的历史。1969年4月,安徽农机一厂(安徽拖拉机厂前身)试制成功江淮40型拖拉机;1969年9月,合肥钢铁厂首炼成功高级不锈钢;1973年,合肥电机厂试制成功1600千瓦电机。此间,合肥工业年产值踏入了10亿元门槛,这在合肥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初步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备的工业体系,工业市场能力和主要产品产量迅速提升。工业布局初步形成了城东轻纺、冶金,城北建材、电力,城西南机械、化肥、仪器等呈扇叶状向外辐射,为合肥未来的发展构筑了基本框架,省城的吸附力日益增强,合肥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从数十亿到百亿的跨越

  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大时代跳动的脉搏,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吹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此合肥的工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合肥市制定了《合肥市近期工业发展纲要》,又称《百亿规划》,提出实现工业突破百亿目标。经过七年的努力,当时以1986年合肥市工业总产值39.2亿元为基础,到1991年,合肥市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05.43亿元,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合肥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扩权让利和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4年,合肥被确定为全省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次年11月,合肥企业界刮起一阵劲风,12家企业试行股份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并在毛巾厂和制笔厂公开招聘厂长。通过改革,一批中小企业如合肥冰箱厂、洗衣机厂、安徽轮胎厂等开始脱颖而出。

  当所有人的目光聚焦经济建设、工业发展上的时候,决策者们发现,合肥的发展与兄弟省市相比差距巨大。合肥工业迅速发展急需“外援”,上世纪80年代初,全市开展“学上海、学沿海、学先进”活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重点产品纷纷引进上海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其中以纺织行业最为典型,在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促成下,上海的先进经验在安纺一厂、印染厂、丝绸厂、针织厂和被单厂五个企业开花结果。1985年,合肥提出了“东延西扩、南靠北联”的方针,靠拢有实力的地区和企业,依靠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这一方针为合肥工业奋进打下基石。1986年,合肥抓住国家对军工企业的调整、转移机遇,迎接11家小三线企业喜迁合肥;1990年又引进了两家大三线军工企业及一大笔资金和技术,再一次为合肥工业经济建设增添力量,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

  1980年合肥市成立了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开始尝试引进外国先进工业技术。1984年合肥提出了“大面积、小规模”、“小规模与中规模相结合”、“少而精”等的技术引进方针,形成了一个技术改造的热潮。这期间,合肥洗衣机厂引进日本三洋生产线,电冰箱厂引进意大利技术生产美菱—阿里斯顿双门冰箱,日用化工厂形成了1亿支牙膏的生产能力,卷烟厂形成了40万箱生产能力。1984年至1991年间,合肥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293项,全市80%的较大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形成美菱、芳草等一批国内国际知名品牌,确立了合肥工业在全省的首要地位,也奠定了合肥全国家电工业基地的基础。

  掀开波澜壮阔的

  新篇章

  1992年,合肥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地区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也正是在此期间,合肥先后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站综合试验区。开发区的陆续创立,作为工业的主战场,高举工业大旗,对合肥工业和城市发展意义重大。在区域上,合肥工业从老城区向新区转移,形成了向东、向西和向西南的扇叶状拓展,为新兴业态和产城融合开启了大门。自此合肥对外开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3年时间里,合肥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938家,是1992年以前总和的12倍。外商投资的企业仍然以工业为主,并向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扩展。一批耳熟能详的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落户合肥,瑞士ABB、日本日立建机和三洋电机、英国联合利华、美国美泰克、太古可乐等。据最新统计,44家境外500强企业陆续在合肥开设55家企业。

  1992年12月,合肥电冰箱总厂率先改制为美菱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美菱A股上市,成为全市第一家上市公司,1996年美菱B股上市。通过上市,美菱融资几亿元的资金,使企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随后合肥又对12家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一系列制度的创新,合肥的工业终于从埋头追赶中崭露头角,全市崛起了一批享誉全国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如美菱集团、荣事达集团、芳草集团、挖掘机集团等。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工业企业制度和管理的创新以及城市文明的洗礼也激活了全市乡镇企业的活力。从1978年以来,合肥乡镇企业经历了起步、发展、跳跃、调整四个阶段,异军突起,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开始又兴办了双凤、龙塘、桃花、常青、蜀山、瑶海6个工业小区,聚集乡镇企业。以常青镇为例,年产值达几十亿元。1997年乡镇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26.2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96.8倍,年均递增35%;乡镇企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3.3%上升到55%。到1998年,乡镇工业企业创造了一批优质名优产品,部优产品18个、省名牌产品5个、省乡镇系统名牌产品18个,省行业优质产品38个。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如杏花印务、常青机械等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合肥城区版图进一步扩大,城市内涵也不断丰富充实。

  2005年注定要在合肥工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2005年7月,市委作出了实施“工业立市”的重大决策,审议通过了《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自此合肥工业发展,掀开波澜壮阔的新篇章。从2005年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843.1亿元增加到3769亿元,不仅在2006年一举实现了“千亿”梦想,之后又连跨2000亿元、3000亿元两个大台阶,逼近4000亿元大关。此间,京东方六代线、熔安重工、友达、格力、美的、日立、大陆轮胎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诞生了第一台直写式光刻机、第一台4G基带芯片原型机和世界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等,合肥的传统产业集群也从单一的家电产业增加到汽车、装备制造等,其中家电“四大件”产量由1304万台套增加到4224万台套,跃升全国三大家电基地之首。

  站在了“中国制造”的舞台上

  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对标“国际先进、全国一流、区域引领”,以产城融合的新理念新模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宋国权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紧密结合合肥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创新驱动,为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合肥快速建立了六大千亿产业基地,重点打造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电等3个2000亿级产业,以及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等3个千亿级产业,培育发展2~3家产值超500亿、30家产值超百亿的企业集团。合肥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拥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

  扬长避短、有舍有得抢占发展制高点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合肥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和引进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四十七年前,合肥人张开怀抱迎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合肥先后吸纳集聚了中科大、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中电科38所、16所、43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中科院在合肥建研究所拿出风水宝地“科学岛”。而今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是个群芳争艳的“创新大花园”;即将在高新区开工建设的科大新校区,占地约3000亩,比目前中科大五个校区面积总和还要大,将成为中科大面积最大的校区,市校间的合作再度升华。

  今年1月挂牌的全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合肥紧接着上海之后的第二家,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据了解,合肥为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获批建设,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充分发挥科教城市的优势,矢志不渝地把创新作为最大的政策来抓,引领工业制造的发展。同步辐射、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这些世界先进的大科学装置在合肥“安家落户”,可见合肥的宏大愿景。2016年,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总控中心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京沪干线”已在去年底全部贯通。结合量子卫星和京沪干线,将初步构建中国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雏形,为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全面提升国家安全水平奠定技术基础。近期,世界首台超导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离子医学中心质子医疗核心部件国产化研制成功等捷报频传,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下一步,合肥将着力打造“七大平台”——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大基因中心。这些平台一旦搭成,将推动合肥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呈裂变式增长态势,使合肥真正成为创新之都。

  为了做大做强科教资源,合肥市委市政府放眼长远,综合施策,舍得从资金扶持、土地保障、人才机制上全力以赴支持服务。早在1982年6月,国务院提出,“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进一步确立合肥发展方向和特质。2004年11月,合肥成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制定《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以中科大先研院为龙头,推动清华公共安全院、中科院技术创新院等加快发展,推动创新平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开放型运营管理模式,并制定涵盖合作共建方式、建设运营模式、收益分配制度和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加速等内容的平台建设发展导则,把合肥打造成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

  有舍才有得,成为了合肥上下的共识,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一大批高校聚集在这里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其中一大部分正在或者即将转化为产业。还有合肥对量子信息与量子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倾力支持,投资20亿元建设核心区;对京东方LCD生产线的股权投资,把握机会支持显示屏产业迅速做大……这都是合肥探索出的“舍得式”发展之路,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一批顶尖科技成果相继诞生,相继诞生了世界第一台VCD、第一台仿生洗衣机、第一台变容式冰箱和我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第一台窗式空调;一批代表全国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工艺和创新性产品不断涌现,京东方8.5代线是全球首条使用金属氧化物技术的高端显示面板生产线,彩虹6代线液晶玻璃基板是国内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是我国首个量子通信领域的国家级重大工程。

  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拉长产业链条

  合肥坚持“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敢于“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大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一个个新兴产业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有了快速突破,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确立了在全国的领先优势。

  以京东方为龙头企业的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早已成为合肥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是全国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基地。在这条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链上,有50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2009年京东方第一次到合肥投资,上马第6代生产线需要175亿元,有90亿的资金缺口。合肥决策层充分调研后,看好这一新兴产业,决定“砸锅卖铁支持民族产业”,政府投资平台投入30亿元,另外60亿元京东方在资本市场募集,也由合肥市财政兜底。合肥京东方6代线于2009年4月开工建设,2010年10月正式量产,仅用18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业内6代线建设的最快速度。作为中国大陆首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该项目填补了国内中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制造的空白,改变了3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面板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量产以来,该项目的产品良率和产能爬坡速度均业内第一。通过6代线建设,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已吸引了包括住友化学、法液空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近20家上游配套企业、30多家相关联企业在此投资建厂,产业配套规模及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提升,形成了一个拉动投资额近400亿元、就业人数近万人、产值达千亿元的新型显示集群。2015年12月,全球最高世代的京东方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在合肥动工,总投资400亿元,计划2018年第二季投产。这是全球首条TFT-LCD 10.5代线,将使京东方跃升全球显示行业三甲之列,引领大尺寸超高清显示新时代,同时也助推合肥向打造世界级显示产业集群迈出坚实一步。正是合肥的胆识、魄力,才有了今天一家年产值数百亿、发展潜力巨大的优质企业以及平板显示的产业链。

  智能语音产业是合肥另一个“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的典范。1999年,一群大学生怀揣梦想,创立科大讯飞,中国语音产业从这里起飞,经过十多年发展,科大讯飞目前位列全国软企54位,科大讯飞占据国内中文语音合成技术市场的70%以上的份额,其云平台日服务量30亿人次,开发者21万。合肥语音产业相关企业达到150余户,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聚集了科大讯飞、赛为智能、协创物联网等龙头企业,覆盖VR技术、全息技术、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声谷”孵化区的首期工程——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A区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5年内产业规模达千亿元。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以中科大先研院为龙头,推动清华公共安全院、中科院技术创新院等加快发展,推动创新平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开放型运营管理模式,并制定涵盖合作共建方式、建设运营模式、收益分配制度和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加速等内容的平台建设发展导则,把合肥打造成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

  合肥光伏及新能源产业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为合肥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已经形成玻璃基板-多晶硅原料-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等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已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累计装机规模均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近年来,由于欧美“双反”,国内光伏产业日子相当难过,合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反弹琵琶,大力推广应用光伏产业,推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使光伏产业挺过了最困难时期。

  聚沙成塔、推陈出新形成产业集群

  市长凌云说:“合肥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之间有较紧密的关联度和融合度,不仅可以快速地实现水平分工,也容易形成垂直分工,既使产业链更加完整,又不断衍生和催生新的产业生态圈。”

  合肥谋定而动、久久为功,大幅度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出国内外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聚沙成塔”、“推陈出新”,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重点产业,形成一系列产业集群。

  (下转A8版)

南宫娱乐-桑德埃特队逐渐崭露头角,法国足坛激烈角逐

  对新兴产业,合肥集中人力物力“聚沙成塔”,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家电、装备制造、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4个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之一和全国全系列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家电、智能语音、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等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型显示、机器人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创意文化等6个产业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其中,集成电路初步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力晶科技、通富微电、联发科技、杰发科技、群联电子、君正科技和兆易创新等90多户企业落户合肥,近三年复合增长率居全国第一,软件产业集聚694户企业,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总产值达356.8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国第一个黑白两系列家电国家级质检中心、全球领先的国际检验认证集团——法国必维落户合肥。

  上述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合肥对全市产业的整体布局,实现“从沙子到整机”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首创光伏“制造+应用”模式,打造全国光伏第一城,形成电池、组件、逆变器、储能产品和电站建设的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增加值93.2亿元,晶澳成为首个产值突破百亿的企业,阳光电源连续两年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全市并网光伏发电系统4500多个,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叠加“首台首套”政策与充电设施建设配套,作为我省先进制造业的一号工程“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南宫娱乐-桑德埃特队逐渐崭露头角,法国足坛激烈角逐

  对传统产业,合肥则推陈出新,探索品牌集聚效应。家电是合肥的传统产业,十多年前只有美菱、荣事达,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企业来此投资建厂,2000年,合肥海尔工业园投产;2004年,美的合肥工业园建成投产;2008年,合肥格力正式投产;2015年,世界500强惠而浦中国总部及其全球研发中心正式落户合肥高新区,这也是世界500强企业首次将中国总部设在合肥。今年5月,合肥市政府与青岛海尔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海尔集团将加大对合肥海尔工业园支持力度并在合肥经开区新投资建设海尔(合肥)创新产业园项目。合肥汇聚了惠尔浦、格力、海尔、美的、美菱、TCL等知名家电品牌,家电产量规模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甚至全球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同时,传统产业必须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为此,合肥出台了技改扶持政策,对于企业的机器换人、智能工厂投入等,财政给予12%-20%补贴。

  忆峥嵘岁月,筑美好未来。合肥从工业制造一路走来,站到了“中国制造”的舞台中央,长袖善舞,弯道超车,让众多兄弟城市望其项背,其中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的智慧和汗水,也记录着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的梦想和追求。合肥工业与这方水土血脉相连,与这座城市相伴成长,正沿着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走出工业铿锵的脚步。

  (此文得到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和市经信委等友情支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