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王先需、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 “ ‘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2022年亚运会即将开幕,中国代表团备战全面展开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 “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在细读式批评中, 联系作家本人、社会背景, 对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是有益而无害的。
事物的发展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意识到“文本批评”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就纷纷跑到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文化批评的怀抱中去。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太关注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而是更加关注其中暗含的“倾向性”。这时候,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在批评实践中受到忽略了。这是我们在当下呼吁重建文学性、加强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背景。 因此,在批评实践中, 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需要双向运动,形成一种互动、互生的立体运行。只有这样,批评家才可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似乎更吻合读者的口味。它以“内部批评”为中心,又承袭了既往的社会历史批评,成为一种兼容并蓄的细读式批评。这正如陈晓明所说: “试图从小说艺术、思想特质以及历史语境三个维度来展开对文本的解读,由此来突显当代中国小说的艺术变革所创造的新型的文学经验。 ”细读法首先对文本内部研究有用,但也适用于外部研究。之所以我们关注外部的某个因素,是因为文本内部有一定的“触发点”,正是这一点引导评论家去进行相关的外部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读法可以很好地连起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因此,好的文学批评,对于解读对象, 既要“入乎其内”——精读作品, 又要“出乎其外”——跳出作品, 即从个别、特殊走向普遍、共性。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批评可以引入社会、人生, 引入作家、读者等维度,但须在文本相关的范畴内, 不能话题无边、 “喧宾夺主”。理想的做法是, 在解读文本的进程中,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来,而不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优秀的、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要通过细读找到文本内外诸多因素的复杂关联。因此,文本解读要跳出作品中的有形时空,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形而上王国。
这其实需要批评家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一个批评家要懂得多种文体的艺术规律。当下很多评论家介入文学创作,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样的评论家在细读、批评作品时,才容易深入肌理、细部、空白处,进而达到对整个作品的宏观把握。由于打通了创作与批评,他们的思维也不局限于作品,他们往往更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这其实也有助于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在批评实践中,还需要评论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细读式批评,着力的是对文本的剖析、阐释,批评家的判断、评价,就包含在述评中。你不能把一般作品说成是优秀作品,把优秀作品拔高到伟大作品,坚持艺术标准是至关重要的。这使人想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斐·拉萨尔历史剧本《济金根》的评价。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剧本,认为故事情节让人“惊叹不已” “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另一方面坚持“最坦率”的批评,指出了剧中人物身上的“席勒式”的概念化倾向。 由此,他们还升华出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作家的批评实践,值得我们很好地研习与借鉴。
(摘编自段崇轩《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细读”也称为“文本批评”,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B. 把批评的首要职责放在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和评判上,这种做法被质疑为割裂了文本与外部的联系。
C. 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因而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
D. 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背景下创作的,研究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文本。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引用《文学批评导引》的内容,阐述了文本批评的概念,指出该概念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之大。
B. 文章末段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对《济金根》的评价,是为了论证批评家要保持客观、 公正的立场。
C. 文章结构严谨,采用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提出方法和要求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D. 文章阐述了“文本细读”这一方法在文学批评中的发展过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论述。
3. 下列对文本的解读,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对《再别康桥》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句,有同学提出“梦”是无形、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这显然是矛盾的。
B. 《念奴娇·过洞庭》中“表里俱澄澈”一句不仅写景,也写品格之美,是词人对自己因被谗而免职的申诉。
C. 《荷塘月色》的标题是偏正结构还是并列结构?学完课文后,同学们认为把标题理解为并列结构更为适宜。
D.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对“念了什么书”前后的回答完全相反,从中可看出黛玉的聪慧和小心谨慎。
4. 中国的文学批评经历了哪些变化发展?请简要说明。(4分)
5. 怎样才能做出好的文学批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 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
月食(节选)
李国文
伊汝有点后悔他这次鲁莽的旅行了,应该事先写封信或者拍封电报。可是,给谁呢?
现在,当他乘坐的这辆长途汽车,愈来愈接近他要去的目的地,他的后悔也越来越强烈。不该来的,胡闹、任性、冒失,即使是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丢失了,能够找回来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何况伊汝回到这块老根据地,来寻找那种纯属精神世界的东西呢?甚至当长途汽车到达S县城的时候,他也说不好,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除了那失去的爱情犹可捉摸之外,其他还有些混沌的东西,他能感觉到,但说不出来。
他站在汽车站门前的广场上,峭厉的山风,带着一股寒意, 朝他脖领和袖口里钻进来, 山区就是要冷一点,车把式都把老羊皮背心反穿上了,他朝他们走去,想问一问,有没有顺路去莲花池的,把他捎上。然而,伊汝没曾想得到的是一阵哄堂大笑。这里的山民有他们独特的幽默感,和一种对于苦日子的柔初的耐力:①“挣不上你的钱了,老哥,去打上一张八角钱的票,坐那四个轱辘的铁牲口去吧,不误你吃晌午饭。”
伊汝也笑了,最后一次离开S县城的时候,连这汽车站还没有,敢情公路都通到莲花池了,没准还通到羊角垴吧?那个小小的山村,才是他旅行的终点。
不过, 当他在售票窗口付那八角钱的时候,心里还是像斗争着的,去呢,还是不去?最后,终于接过车票,打定主意,不再改悔了②尽管他说不清回羊角垴的具体目的是什么,会有个什么样的局面等待着他,能不能寻找到那未免玄虚的东西,但这是一桩宿愿,要不作这一次旅行,大概心里永远要感到欠缺似的。他把汽车票掖好,看看时间尚早,就沿着原来叫做西关,现在叫做四新路的一条狭窄的街道,朝城里走去。不要小瞧这条高低不平的石板路,现在的那些将军们、部长们, 当年他们的坐骑蹄铁,或者那老布洒鞋,都曾经在这条路上急匆匆地走过的,S县城的小米捞饭——说实在的,并不十分容易吞咽2022年亚运会即将开幕,中国代表团备战全面展开; 当年,他们也是香喷喷地嚼过的,伊汝现在也想吃点东西,虽然肚皮并不饿,但考虑到还要坐几个钟头汽车,到莲花池万一赶不上饭, 翻那座主峰到羊角垴, 可是得费点力气的。
他蓦地里生出一个念头, 西关这一带,有个回族馆, 羊汤是挺出名的。一九四七年,他跟弼马温部长(想到这里笑了)头回来到S县城时,毕竟同志拍拍他的肩膀:“伊汝,我做东,请你喝西关的羊汤!”他记得这位部长把一卷羊毛纸印的边区票,拍在饭桌上,震得酱醋瓶子叮当直响:“来,大碗的,多加佐料!”那恐怕是伊汝在记忆里, 吃的一顿最味美的佳餐了。羊汤是那样的鲜美滋润,那样喷香开胃,那些煮得酥烂的羊杂碎,简直来不及品味, 自己抡着爬进喉咙里去。
毕部长有胃病,不敢多吃,而他,吃完了还在舔嘴唇。“小鬼,再给你来一碗!”那对眼睛乐得眯成一条缝,笑得伊汝不好意思。跑堂的一阵风似的端来了,还喊了一声: “小八路同志, 请——”他低着头, 像风卷残云一样, 吃得满脑门子冒热汗。
因此,他决定再去尝试一下这种美味。伊汝从四新路走到改成兴无路的东关,两个来回, 也没找到那家回族馆。 他向一个卖烤白薯的打听, ③那位脸上密密皱纹里,有着永远洗不掉的煤渣的山民。
“回族馆?俺是国营买卖,是农工商, 是队里的试什么点。”
伊汝明白他误会了, 以为拿过去的私营饭馆来嘲笑他,连忙掏出买票找的两毛小票,买了两块烤白薯,这才使他相信外乡人的诚意,叹了一口气说:“回族馆早合并了,这不是搞农工商给队里挣钱么!”对于“农工商”这个新名词,竟然能在S县城一位烤白薯的老乡嘴里吐出来,使他感到兴奋。新鲜的事物仿佛初秋早晨和煦的阳光,并不因为这个偏僻的、 自惭形秽的小县城而躲到云层里去,不,照样明亮温暖地投射过来。④他思忖着, 休要小看这座烤炉,焉知不会是若干年后联合企业的前身呢?他捧着滚烫的烤白薯离开了。身后,这位山民用沙哑苍劲的声音叫卖着:“热的, 糖瓤赛蜜!”
他上了汽车,听那汽车引擎在力竭声嘶地哼哧着。
这辆老道奇改装的长途汽车,伊汝一眼就看出来了。这部老爷车像得了气管炎似的,时不时干咳两声。不过,这个二十多岁的女司机,例是有股生龙活虎的劲头,那短扑扑的头发,那裹在脖子上的羊肚手巾,那被太阳晒和汗水渍的褪色花布褂子,使他想起什么,又睁开眼定睛看她的背影。她没有那种职业女司机戴着墨镜洒脱高傲的神态,更多的像一个农村姑娘;也许刚拿到一张拖拉机的驾驶执照,看她那架势, 也好像开“东方红”或者“铁牛55”似的。但是她那密实的, 一剪子铰不透的黑发,她那宽阔的骨架,那圆润丰满的肩膀,使他想起了一个在脑海里从未淡薄过的影子,那是他记忆里最美的一页,也是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是多么有意义的羊角垴的妞妞啊!
伊汝是为她来的么?也许是,但不完全是,那确实是他心头一笔沉重的负担。那莲花池的主峰在朝他招手,他认为自己回来对了。长途汽车哼哼唧唧地、催人欲睡地朝莲花池公社爬上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伊汝的回忆中,他们曾香喷喷地嚼过那S县城不易吞咽的小米捞饭,这段回忆旨在突出那一时期物质生活的匮乏。
B.伊汝回到曾经战斗过的老根据地,可能是为了寻找曾经失去的爱情, 同时也是为了找寻内心深处念念不忘而又言说不清的某种精神世界的东西。
C. “来,大碗的,多加佐料!”“小鬼,再给你来一碗!”简短的语言可看出毕部长豪爽的性格和对伊汝的关爱。
D.长途汽车上女司机“生龙活虎”而质朴自然的模样,让伊汝不由想到了“羊角垴的妞妞”,突出了当时的爱情在他内心留下浓重的一笔。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当地人把公共汽车说成是“四个钻辘的铁牲口”,在体现他们特有的幽默的同时,也能从中看出他们的热心和质朴。
B.句子②用“说不清”“什么”“能不能”等表达不确定的词语, 与后文伊汝“认为自己回来对了”的笃定形成了矛盾冲突。
C.句子③中的“皱纹”里“洗不掉的煤渣”,抓住了当地百姓的典型特征,用近乎夸张的特写描绘出山民饱经沧桑的形象。
D.句子④是伊汝由“农工商”一词作出的合理联想,体现了他对于S县城经济飞速发展的美好憧憬。
8.文中是如何展现伊汝的内心世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确定了一组关键词:重温·变迁·坚守。请你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宪宗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黄裳曰: “德宗自经忧患,务为苟安。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攪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 宜稍以法度裁制藩镇, 则天下可得而理也。 ”
上深以为然。西川节度使韦皋薨,支度副使刘閫自为留后,使诸将表求节钺,朝廷不许。征刘闢为给事中,刘闢不受征,阻兵自守。上以初嗣位,力未能讨, 以为知节度事。刘闢志益骄,求兼领三川, 上不许。闢遂发兵围梓州。推官林蕴力谏,闢怒, 引出,将斩之, 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蕴叱之曰: “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闢顾左右曰: “真忠烈之士也。 ”乃黜为唐昌尉。
上欲讨闢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 “闢狂戀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 闢必可擒。 ”上从之。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
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 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阙。凡八战皆捷。 甲午,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九月壬寅,河东将阿跌光颜将兵会高崇文于行营,愆期一日,惧诛,欲深入自赎,军于鹿头之西,断其粮道,城中忧惧。于是闢将李文悦、仇良辅皆以城降于崇文。崇文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辛亥, 克成都。刘闢帅数十骑西奔吐蕃,崇文使高霞寓等追擒之。崇文入成都,屯于通衢,休息士卒,市肆不惊,珍宝山积,秋毫不犯。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遽献妇人以求媚,岂天子之意邪?崇文义不为此。”乃以配将吏之无妻者。崇文素惮刘潍,黄裳使谓之曰:“若无功, 当以刘潍相代。 ”故能得其死力。及蜀平, 宰相入贺, 上目黄裳曰:“卿之功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B.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C.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D.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务。安史之乱后,藩镇节度使多于临死时请以子弟为留后,也有军中拥立大将为留后的。
B.节钺,符节和斧钺。符节多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朝廷任命的外交官大多持节出使;钺是古代斧类兵器,象征生杀之权,君主多用黄色的钺。
C. “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中的“处分”意谓调度、指挥, 与《孔雀东南飞》中“处分适兄意”的“处分”意思不同。
D. “刘闢帅数十骑西奔吐蕃”中的“西”是名词作状语, 向西,与《赤壁赋》中“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刘闢自立为西川留后,朝廷不予承认,征召他入朝担任给事中,刘闢拒不受命,发兵自守,朝廷因无力讨伐,让他处理节度使的事务。
B.刘闢因发兵包围梓州,林蕴极力进谏,刘闢本想要杀他,命人用刀在他脖子上划来划去,林蕴坚贞不屈,刘闢佩服其忠勇,最后将他贬官。
C.高崇文平时就注重练兵和军资储备,所以他一接到朝廷讨伐刘闢的诏命,就可以迅速出兵平叛。他连战连捷,朝廷也让他统率西川境内的援兵。
D.高崇文军纪严明,阿跌光颜由于延误了会合时间,便通过断绝敌军粮道来立功赎罪。高崇文进入成都后,约束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
(2)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
14.蜀地平定后,宪宗看着杜黄裳说:“卿之功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样评价的理由。 (3)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15~16题。
登慈恩绝顶有感
许月卿
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
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注】。
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注】天根:星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慈恩绝顶一事, 呼应题目。
B.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对学习的思考与感悟。
C.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
D.诗歌起笔于登临,但落笔在对做学问的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
16.杜甫登泰山而生济天下之雄心壮志,本诗作者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为学"的哪些心得?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不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写周瑜韬略, 也写出了他沉着的性格。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 《劝学》篇中“ ”这句印证了此观点。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 , ” 。
(4)窦巩《南游感兴》一诗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切有形的事物, 都在无形中孕育、发酵。空山旷谷,在中国艺术中成为永恒主题。像王维,不只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也是绘画史上伟大的画家、 “文人画”的鼻祖,他对“空”有着独到的表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你看那空山,什么都没有,但又什么都有,生命的各种迹象、世界的各种可能性,都住在这份“空”里,潜滋暗长。这四句诗,二十个字,翻译给外国人并不难,但这“空”的意念,该怎么翻译呢?不懂“空”,就不懂中国诗、中国画,甚至不懂一把中国的椅子。风骨传典,风物流芳,明式家具,承载着落实于物质的文化观念与精神图腾。
18.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
B. “格里高尔, ”有人喊道,那是母亲的声音,“六点三刻了,你不是要赶火车吗? ”
C.现在我唯一的渴望就是了解安然。四十八小时,她在想些什么呢?
D.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9.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生命的各种迹象、世界的各种可能性,都在‘空’里,暗暗滋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6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 Ⅱ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20~22题。
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次重大的体育赛事,也是展示中华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无论是“大莲花”“小莲花”“大玉琮”“杭州伞”等场馆造型,还是取材自钱江湖的“潮涌”会徽、融入良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呈现杭州湖山景观的“湖山”奖牌和“青花瓷”礼服, 在杭州亚运会已经释出的诸多设计理念中,① 。尽管尚未开幕,杭州亚运会就已经展现出文化盛会的风采。
杭州亚运会将“智能”首次纳入办赛理念,亚组委以数字化改革作为牵引,将科技创新融入到亚运的全流程、各环节。不论是向全球首创推出的“亚运数字火炬手”,还是打造了亚运会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或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设的亚运统一网管系统,通过多维度全方位打造“智能亚运”服务体系,能够擦亮“智能亚运”金名片, 向世界充分展现“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成效和最佳实践。
杭州亚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盛会,② 。亚组委乘持“还馆于民”的理念,例如杭州亚运会56个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陆续向社会惠民开放, 目前,海报、会徽和吉祥物等各类亚运元素已经“铺满”浙江各地,处处涌动着全民运动热潮。我们相信,在“亚运惠”的加持下,“全民健身”运动定将跃上新台阶,掀起新高潮!
20.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2.你是杭州亚运会的志愿者,请你根据文段的内容为杭州亚运会拟写一则宣传语。要求:使用整句,语言简明生动,不超过30个字。 (3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干扰。在意他人的看法,关注外界的评论,沉迷冗杂的信息。 日积月累之下,渐渐地把自己的一生,从一条康庄大道,走成狭窄隧道。拥有屏蔽力,才是现代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错误,“文学作品”扩大范围,原文是“优秀的、杰出的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以偏概全,原文第五段为“往往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
2. D(“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论述”错误。由原文“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和“‘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以及“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可知,应该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和逻辑顺序进行论述”。)
3.B(ACD三项都只对作品进行了内部研究,就是只对作品本身进行了研究,没有进行外部研究;只有B项既对作品中句子进行了分析,同时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
4.①最初,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主要关注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1分)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1分)
②等到“文本批评”模式及其细读法受到质疑后,人们纷纷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和文化批评,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2分)
5.①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在解读文本的进程中,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来,而不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
②批评家要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在批评实践中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坚持艺术标准。
(每点2分)
6.A(“旨在突出那一时期物质生活的匮乏”理解有误,从原文看,此处重在突出当时根据地人们精神的愉悦与富足)。
7.B(“形成了矛盾冲突”理解有误,从上下文看伊汝此行由不确定到认为“自己回来对了"的笃定,前后相照应。)
8.①内心独白。如“不该来的,胡闹、任性、冒失”等,运用最直接的心里独白,写出了伊汝内心的矛盾和思想斗争;
②回忆过去的片段。通过回忆和毕部长一同喝羊汤的往事,展现了对故人的怀念;
③对心理活动的细致剖析,如文中“伊汝是为她来的么?也许是,但不完全是……”,通过对心理活动的剖析,进一步展现伊汝的内心世界。(每点2分)
9.①重温。伊汝在多年后重返故地,重温解放战争时期在S县的生活片段。
②变迁。S县城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城市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③“重温”与“变迁”二者交叠,突出“坚守”的主题。尽管世事变迁,但质朴的人性、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艰苦条件下的奋斗精神等是值得永远追忆和坚守的。(每点2分)
10.B(“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中动词“送”的宾语是“京师”,“军府”作“事”的定语,“军府事”意思是“军府的事务”二者中间不应断开,故应在“京师”后断开,排除A、D ;从文意来看,“天子命我……为先”应是高崇文说的话,所以“崇文”是“曰”的主语,“崇文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
11.D(C“意思不同”正确,处分:调度,指挥/处理,处置。D“用法相同”错误,“东”是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去,向东进军。)
12.B(“刘闢本想要杀他”错误,原文说“推官林蕴力谏,闢怒,引出,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闢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由此可以看出,刘闢自始至终都没有真的要杀他。)
13.(1)宦官有时私下接受将领们的贿赂,回宫后对他大加赞赏,朝廷随即授予军权,没有一个是出自朝廷本意的。
(2)当时,威名及地位一向很高的老将数量很多,都认为自己是讨伐西川统帅的合适人选,等到朝廷下命令任命高崇文为统帅,所有人都大为惊讶。
【解析】采分关键点:
(1)或:有时。誉:称颂,赞美,赞赏等。降:赐给,给予。 每个词语1分,句意1分。
(2)“宿将名位素重者”,定语后置句。谓:以为,认为。及:等到。每个词语1分,句意1分。
14.①指出了裁制藩镇的必要性。②举荐高崇文为统帅,担当平蜀的重任。③激励高崇文拼死杀敌,加快了平叛的进程。(每点1分)
【解析】解答本题结合文中杜黄裳的言行概括即可。第一处是与宪宗谈论藩镇时认为藩镇将领的选择常常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按照朝廷的意图进行,应当按照法律制度裁撤遏制藩镇。第二处是宪宗在讨伐刘闢前犹豫不决时,杜黄裳认为平定刘闢没有难度,并举荐高崇文,要求皇帝让其全权负责征剿事宜。第三处是杜黄裳了解高崇文害怕被刘潍取代的心理,故意激他建立功勋,全力以赴平定叛贼。由此可组织出答案。
[参考译文]
唐宪宗和杜黄裳议论到藩镇的事情,杜黄裳说:“德宗自从经历过战乱的祸患,致力于苟且求安。有的节度使死了,就先派遣宦官观察军中的情况,众人推举谁就授予谁。宦官有时私下接受将领们的贿赂,回宫后对他大加赞赏,朝廷随即授予旌旗、符节,没有一个是出自朝廷本意的。陛下如果想要整顿振作国家秩序,应该逐步用法律制度裁撤遏制藩镇,那么国家就能够得到治理。”
唐宪宗认为他的话非常正确。西川节度使韦皋去世,支度副使刘闢自己担任留后,让各位将领上表替他请求颁发符节和斧钺,朝廷没有批准。朝廷征召刘闢担任给事中,刘闢不接受征召,依仗军队防守自己的地盘。皇帝因为刚刚继位,军力还不足以讨伐,任命刘闢主管节度使事务。刘闢更加骄横,要求一并管领三川地区,唐宪宗没有同意。刘闢于是发动军队包围梓州。推官林蕴竭力劝谏,刘闢勃然大怒,拉他出去,将要斩杀了他,暗地里告诫刽子手让他不要杀林蕴,只是拿刀在林蕴的颈子上磨来磨去。林蕴大声斥责他说:“小子,要斩杀就赶快斩杀,我的脖子难道是你的磨刀石吗?”刘闢回头对身边的人说:“真是一个忠心刚烈的勇士。”于是贬黜林蕴担任唐昌县尉。
唐宪宗想要讨伐刘闢又对于发动战争非常谨慎,朝廷讨论此事的高官也都认为蜀地险要坚固难以攻取,只有杜黄裳说:“刘闢是狂妄戆直的书生,攻取他如同捡拾小草一样容易。我知道高崇文英勇刚健有智谋可以任用,希望陛下把军事的处置权力委托给他,刘闢必定能够擒获。”唐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威名及地位一向很高的老将数量很多,都认为自己是讨伐西川统帅的合适人选,等到朝廷下诏任命高崇文为统帅,所有人都大为惊讶。
高崇文驻守长武城,操练兵卒五千人,平常时就像敌人进犯一样,卯时接受诏命,辰时就开拔,武器、粮草一样都不缺。总共八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甲午日,皇帝下诏所有西川后续支援的军队,全部交由高崇文调度指挥。九月壬寅日,河东将领阿跌光颜率领军队在行营和高崇文会师,延误了一天日期,害怕军法制裁,想要深入敌营来弥补自己的罪过,在鹿头关西面驻扎,切断刘闢的运粮通道,城内的军队忧愁恐惧。于是刘闢的部将李文悦、仇良辅都拿城池向高崇文投降。高崇文长途驱驰直接奔向成都,所到之处,刘闢的军队都瓦解溃散。辛亥日,攻克成都。刘闢率领几十名骑兵向西投奔吐蕃,高崇文派遣高霞寓等人追击活捉了他们。高崇文进入成都,军队在大街上驻扎,士兵休整,城中的商店丝毫没有受到惊扰,珠玉宝石像山一样堆积,军队一点儿都不侵犯。高崇文用囚车押解刘闢送往京城。军府的事务,无论大小,高崇文都从容地发令调度,西川全境都被平定。刘闢有两个妾,都姿色美艳,监军建议献给皇帝。高崇文说:“皇帝命令我讨伐平定凶顽的贼子,应该把安抚民众放在首位,急忙献上美女来讨好献媚,难道是皇帝的本意吗?我高崇文绝对不做这样的事。”于是将她们许配给了没有妻子的将领官吏。高崇文一向惧怕刘潍,杜黄裳派人对高崇文说:“你如果没有功劳,就应当派遣刘潍去取代你。”所以高崇文能够效死尽力。等到西川平定,宰相进宫祝贺,唐宪宗看着杜黄裳说:“这是你的功劳。”
15.C(“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错,“谁于高处领天根”中包含的是作者对登山者要勇攀高峰的勉励之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木特色的能力,
16.①学者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蔑视困难、承载得失。
②为学不半途而废,才能获得登顶的成功。
③要注重积累,厚积方能薄发,学问基础扎实的人才能获得受人尊敬的道德和功业。(每点2分)
17.(1)谈笑间 (2)学不可以已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18. C(文中问号作用是表示特指问。A项表示反问。B项表示是非问。C项与文中问号作用相同,都是表示特指问。D项表示设问。)
19.①原句中使用拟人手法,用“住”来形容“迹象”和“可能性”在“空”里的状态,更加形象且富有人情味。
②原句中使用“这份”来修饰“空”,使得“空”具有特指意义,与上文衔接更加紧密。”
③原句中的“潜滋暗长”,词语自身形成对偶,语言诗化,与本文的语言风格相吻合。(每点2分)
【解析】原句和改句的不同在于最后一句话的区别,原句是“都住在这份‘空’里,潜滋暗长”,改句是“都在‘空’里,暗暗滋长”。首先原句中“都住在这份‘空’里”,一个“住”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迹象”和“可能性”在“空”里的状态具有人的情态,更加形象生动。而改句只是一般陈述句。其次原句中用“这份”来修饰“空”,起到强调特指的作用,与上文衔接更加紧密。改句中的“空”没有修饰词。最后原句中的“潜滋暗长”是并列式结构,自身形成对偶,语言诗化,与本文的语言风格相吻合。而改句是“暗暗滋长”,语言平淡无奇。
20.(4分。每空2分。)①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 ②更是全民的运动会。
21.(4分。每处2分)①语序不当。“将‘智能’ 首次纳入”修改为“首次将‘智能’纳入”。②句式杂糅。把“作为”修改为“为”或把“以”修改为“把”。
22.(3分。整句的句式1分,包含文化、智能、全民三方面内容2分。)
示例:展现人文亚运,演绎智能亚运,共享全民亚运。
转载请注明:南宫娱乐 » CBA » 南宫娱乐-2022年亚运会即将开幕,中国代表团备战全面展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